燹公盨为西周时所作,距离燧人时代仍然十分久远,有没有对燧人氏更早的记载呢?
1963年,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、尤玉柱等人在山西大同峙峪村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[1],据C14同位素年代测定,峙峪遗址的绝对年代为距今约2.8万多年前。
峙峪遗址除了石器以外,还出土了大量被人工击碎的兽骨,其中80%左右表面有人工割痕[2]。
尤玉柱教授通过反复研究,确认其痕迹为峙峪人有意识刻划[3](图1-4)。

图1-4 峙峪骨片刻划痕迹[4]
峙峪骨片的刻划痕迹有四种类型:凹坑、斜纹、网纹以及图像[5]。这反应出峙峪人已经开始使用刻划符号表达思想。峙峪遗址出土的骨片数以万计,大部分刻痕磨损严重,无法识别,加上年代过于久远,超出了学术界对于文字起源的认知范围,因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。

图1-5 峙峪文字
图腾文化学者王大有在其中一件骨片上发现了3个文字符号(图1-5),他将这3个字解释为“燧人弇兹开天”[6]。笔者对此有不同看法:第一个字为“㒸”,下面的“人”身体佝偻,是老燧人;第二个字上面是“燧火”标志,下面同样是“人”,双手合十,向上捧着燧火,动作虔诚,所以这个字也是“㒸”,表示新燧人。
两个“㒸”字连在一起,前面的老燧人手拿燧火,后面的新燧人接过后,手捧燧火,是新老燧人权利交接仪式的画面,应解读为“燧人氏,燧火相传”。
第三个字为“丌”[7]。丌为“垫物的器具;底座”(《新华字典》)。丌,“下基也。字亦作六。古多用为今渠之切之其。墨子书其字多作六。六与
同也。荐物之丌。象形。平而有足。可以荐物。凡丌之属皆从丌。读若箕同。居之切。一部。”[8]
燧人氏燧火相传,这是权力交接的政治仪式,而“丌”则为仪式中必不可少的器具,用来摆放祖先之位。甲骨文“示”写作“
”,下面的方形表示祭坛,而上面则为祭坛中央用来摆放祖先之位的“丌”。
《穆天子传》中记载“天子遂驱,升于弇山,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,而树之槐。”弇山乃传说中的圣山,可见“纪丌迹”一定是非常神圣的事件。槐,从木从鬼,意为纪念鬼(祖先)而栽种之树木。丌,用来摆放祖先之位,“纪丌迹”便是记录祖先的事迹,所以需要“树之槐”。
峙峪遗址这块2.8万年前的骨片,3个字合在一起,读作“㒸㒸丌”,是峙峪人对他们祖先燧人氏燧火相传这一历史重大事件的“纪丌迹”。
参考文献:
[1] 贾兰坡、盖培、尤玉桂:《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》,《考古学报》1972年第1期。
[2] 张俊山:《峙峪遗址碎骨的研究》,《人类学学报》1991年第4期。
[3] 尤玉柱:《峙峪遗址刻划符号初探》,《科学通报》 1982年第16期 。
[4] 贾兰坡、盖培、尤玉桂:《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》,《考古学报》1972年第1期。
[5] 尤玉柱:《峙峪峙峪刻划符号初探》,《科学通报》 1982年第16期。
[6] 王大有:《上古中华文明(修订本)》,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,第44页。
[7] 我最初将此误认作“兀”,观点发表在天涯论坛,网友“顺流o逆流”指出应为“丌”,其言甚是,予以采纳。
[8] [汉]许慎撰,[清]段玉裁注:《说文解字注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,第373页。